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

——“组织振兴引领保障乡村振兴”调研报道之二

记者 廖文根 吴储岐 沈童睿

时间:2023-07-17人气: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必须吸引各类人才在广袤的农村建功立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调研中发现,各地都有不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经验做法,通过用活乡土人才这一杠杆,在“引、育、用”上持续发力,通过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激发能量,努力以人才振兴撬动乡村振兴。

  下沉:在政策引领下,各类人才资源下沉到乡村振兴一线

  乡村振兴是人的振兴,引导各类人才资源下沉到乡村振兴一线成为骨干力量,就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派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形成的重要经验。优秀的干部下沉一线,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新变化,也在一线锻炼成长,接地气、转作风、增感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

  走进江西宁都县肖田乡带源村,休闲广场宽敞美丽,青山、绿树、村庄相互映衬,一派现代田园风貌。

  “以前说起带源就是远、破、穷,村子大变样,要感谢黄书记。”村民对驻村第一书记黄同锦赞不绝口。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驻村第一书记大多来自上级单位和部门,能力强、视野宽,还可以调动资源,他们的到来,为村子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没有产业,再漂亮的村也是花架子。”黄同锦经过调研,从耕地少山地多的村情出发,带领村民种植黄桃。走出去学习取经,请进来专家把脉问诊,调动各方资源,呵护产业发展。

  根据部署,各地和中央有关单位持续向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截至2022年底,全国在岗驻村第一书记21.09万人、工作队员56.3万人。

  建强战斗堡垒、发展富民产业、深化乡村治理、解决群众难题……广大驻村干部忙碌在田间地头、服务在群众身边,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让一个个村落实现蝶变。

  进入新时代,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指引下,一大批优秀干部人才选择了下沉一线,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他们政治强、素质高、懂技术,有的还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能手,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撬动农村产业发展。

  拿科技特派团来说,中组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科技部等多部门,以“一县一团”方式,向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1500多名专家型科技支撑人才,精准开展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传帮带。

  这些人才到县里的工作标准是:技术指导覆盖所有主导产业,驻点服务覆盖所有乡镇,带动当地科技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数据显示,160个团全部与帮扶县签订服务承诺书,累计有1.7万人次下乡帮扶,解决技术问题3361个,培训10.9万人次,为当地发展提供了科技和人才支撑。

  如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怎样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任务落地见效,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一点都不亚于脱贫攻坚。

  从调研情况来看,人才下沉工作力度还要继续加大,应进一步健全干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拓宽人才服务乡村的领域,创新工作载体,吸引各类人才源源不断下沉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另一方面,县乡村党组织应加强长远规划,拓宽选人视野,“下深水”挖掘人才,加大培养人才力度,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围绕人才配置各类资源和力量,让各类人才充分迸发创新创造活力。

  外引: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引来“金凤凰”盘活存量

  每个村都有些不同的资源,怎样引来“金凤凰”盘活存量?

  对于创业者来说,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强不强,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难以想象吧?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墟,安全问题和卫生问题突出。”浙江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党委书记沈永甜指着眼前的咖啡馆说。

  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将原矿场的废旧用房,改造成了咖啡馆,不到一年时间已累计接待游客35万人次,“废墟变风景”为红庙村带来600余万元经济收益。

  创业团队的负责人程铄钦说,团队从开始的7人发展到如今的20多人,大家各有所长,一起为乡村旅游提供想法和解决方案。

  “好的创业环境,关键是解决问题要高效。”安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新勇说,他们来到村里创业,不需要跟众多部门打交道,只需要面对一个人,就是沈永甜。

  “干部好不好打交道?遇到事了找谁解决?”来之前,程铄钦也曾心里犯嘀咕,“没想到,我遇到的所有问题,沈书记来搞定。”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如何吸引有活力、有想法的大学生,要靠精准、简单、高效的创业服务。安吉县为此建立起乡村产业人才精准配对的长效机制,一村一策制定需求目录,摸清乡村急需人才专业学历、招引方向和招引数量,然后有针对性地吸引外来人才进驻。截至目前,全县15个乡镇(街道)“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全覆盖,先后吸引入驻大学生创业项目284个、吸纳大学生2038人。

  乡情是剪不断的纽带。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地都把在外乡贤作为外引人才的重要来源。得益于抢抓一线城市产业调整、人才回流的机遇,各地打好“乡情牌”,通过政策支持、环境优化、主动服务等措施,吸引外出务工能人、在外企业家、产业带头人、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反哺乡村,不少人实现了从“外出谋发展”到“返乡当老板”的转变。

  在江西吉安县,我们见到了返乡的青年创客曾珣。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一线城市从事互联网行业,家乡来的招商引资工作队找到他,希望他可以返乡创业,带动家乡产业发展。

  一辆9米多长的大货车拉上所有家当,曾珣回到了吉安,也想清楚了要做的事:不是自己做一家企业,而是做创业孵化器,利用自己电商直播带货的经验和渠道,带动家乡年轻人一起创业。

  围绕曾珣孵化的项目,一个创业基地已见雏形。直播、文创、电商等多种产业形式,让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有效整合,带动民宿、种植采摘、农产品加工等多种业态发展。

  “互联网创业,回农村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农村本身不受地域限制,又有丰富的生态文化产品,尤其是政策扶持力度大,可以做很多单靠企业自身难以做到的事。”曾珣坦言,正是因为看到了机会,他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归。

  “靠产业吸引人才,靠人才带起产业”,各地正在努力构建这样的正向循环。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大幅改善,广袤的农村正在成为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吸引着有识之士、有志之士的目光。

  四川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东林村的“拳头”产品是大蒜,种植历史可追溯到300年前,村民世代稻蒜轮作。但面对新的市场环境,村党委书记王德一感到力不从心。引才,成为他心中一件大事:“要真正在市场上形成优势,必须有懂农村、懂技术、懂市场的人才。”

  陈果出现了。这位浙江大学毕业的小伙子出身农村,曾从事咨询行业。第一次来东林村,他就看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生态好、区位好、产业基础好,当地对产业发展又重视。

  王德一见陈果,就知道他是自己要找的人,两人一拍即合。陈果组建合作社,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小田改大田,打破田埂,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生产成本大大降低,稻蒜品质明显提高,合作社越滚越大。

  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但要让高层次人才放弃城市工作与生活,回归乡村,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河南省为了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推进税费减免、场地安排、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打包办”“提速办”,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培育、孵化、加速等创业扶持;同时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

  “地方党委政府要全面落实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增强人才意识,摸清本乡本土人才资源,建立健全乡村干部结对联系在外优秀人才制度,同时从薪酬待遇、基本住房、医疗保障等方面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更为优厚的条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洪向华说。

  不少基层干部也给出了建议,一位基层干部说:“最关键的还是让人才专心做事,努力成事,而不是操心办事,要营造与城市一样高效聚集资源的创业环境。”

  另一位基层干部说:“事业留人永远最有效,更高级的吸引一定是构建产业链条,该强链的强链,该补链的补链,人才自然就会向产业链集聚。”

  内育: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光靠引才不够,立足本土培养人才是长久之策。”这是基层干部群众的共性认识。

  乡村人才振兴,就是要构建一个金字塔形的人才结构,“塔尖尖、塔身壮、塔基实”,内育乡土人才就是壮实的塔基。

  “插秧后,要注意储水护苗,促进秧苗返青,防止冷伤和冻害。”在江西上犹县东山镇中稍村的水稻制种基地,农技顾问卢山正在开设田间课堂,重点讲解当前水稻种植的注意事项。周围十几名村民和种粮大户,正在全神贯注地听课。

  针对农村懂经营、懂法律、会管理等方面人才稀缺问题,东山镇探索建立了“一组长三顾问”工作专班机制,向每村选派一名驻村组长、一名法律顾问、一名农技顾问和一名经济发展顾问,实现村村全覆盖。

  培育一批“土专家”、“乡创客”和职业农民,关键要有人教、有人带。“我们原来都是土办法,不太讲科学。”受访的农户们说,有专家带着科学种植,学到的本领终身受用。

  “雨后要进行清沟排水,减少受淹时间,及时进行洗苗扶苗,清除杂物,做好补栽改种……”5月10日,连续几日降雨后,江西宁都县青塘镇九明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户孙九明正在设施大棚基地内逐个查看棚内蔬菜情况,仔细嘱咐各棚种植户。

  原来的“门外汉”变成了现在的“土专家”。4年前,孙九明是一个零基础的蔬菜种植户,短短几年时间,他成立了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了当地有名的果蔬种植能手。

  在宁都,孙九明的转变不是个例。2021年,27名来自清华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第九十三批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成员,围绕宁都县农业特色产业等项目方面的技术需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地调查、座谈交流、技术指导和现场科技帮扶,为宁都县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院士带出“土专家”,浇开了产业兴旺花。宁都县设施蔬菜产业有了院士工作站之后,选种育种更加科学,防范病虫害更加精准,富硒品牌更加响亮。同时,宁都老表在山东蔬菜种植师傅的手把手传授下,充分结合当地天气、土壤、水分等特点,自主改变蔬菜大棚,成功应对连续多月的极寒天气,实现了高产高收入。

  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农民也获得了更多被赋能的机会。成都市郫都区的东林村,近年来已经培育出20多名农业职业经理人,他们通过学习和运用新型农业技术,提升了生产效率,成为带领农户富起来的“新农人”。

  在河南林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等单位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致富技能和带富能力,重点打造东姚小米、茶店菊花、横水红薯、桂林辣椒等八大农业产业基地。同时,林州市建立以市职教中心为龙头、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重点围绕一二三产所需的种植养殖、家庭服务业、建筑施工、旅游餐饮服务业、电子商务、手工编织、电工电焊进行培训,让一批乡土人才冒出来、成长起来。

  “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创新创业的主角,是托举乡村振兴的“重量级选手”。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农村实用人才2200多万人,其中高素质农民超过1700万人。

  如何让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调研中不少基层干部群众提出了建议——

  乡镇站所是一支重要工作力量,职能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干部职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要进一步推动体制改革、统筹使用,支持他们通过在岗培训、继续教育、外出学习等途径提升工作能力,立足岗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有计划有重点加强村干部、年轻党员、致富带头人培育,组织他们参加各类培训,有针对性地培育一批林果种植、家禽养殖、民俗文化、乡村旅游方面的骨干人才。

  摸清楚“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底数,支持他们充分发挥技能优势和带动作用,挖掘特色和优势,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以市场缺口为导向,推动“农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敢于“吃螃蟹”,联农带农开创农业发展的“好钱景”。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14日 07 版)

责任编辑:牟俊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人民网-人民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种好 北京市 藤县 第一届 城市 湖北省 三季度 2例 乡村 企业 肥料 千亩 农牧业 描绘 中心 主体 攻关 疫情 农业 白山市 今年 合格率 集约化 科学 人员 振兴 宿州 废弃物 建言 这样 总书记 美好生活 强调 开展 河北 专家组 服务 兜底 召开 城管

Copyright 新农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