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密云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2)

时间:2021-07-23 10:47人气:来源: 北京日报

  高岭镇石匣村的冰烤薯加工车间,工人们将甘薯从保鲜库当中拿出,进行清洗、分拣及简单处理后,装进烤炉高温烘烤一小时,甘薯表皮流出糖油,香气浓郁。随后,冒着腾腾热气的烤薯被投进了液氮中快速冷冻。

  “经这道工序处理后,甘薯吃起来口感像冰淇淋,夏季尤其热销。”石匣村的村支书宋宝君说,5月至9月是甘薯市场的空档期。上一年的产品存不住了,新一茬儿的还没长成,制作成冰烤薯后,价格高、储存方便。“同样品种的甘薯,鲜货是每斤两到三元,而制成冰烤薯后,零售价格将提升至每斤20元左右。”

  土地产量有限,农产品价值却没有天花板。这其中有创新,也有执着的坚守。

  溪翁庄镇金叵罗村的农场里,小麦已经抽穗,向日葵花冠低垂,各种蔬菜长势喜人。这些年,作物换了好多茬儿,不变的是“三不准”原则:不准用化肥,土地要轮耕休作,保持肥力;不准打农药,除虫全靠物理、生物及人工方式;不准盖地膜,作物按自然周期生长,不催熟。“一开始阻力很大,村民担心这样种出来的果子产量低又不好看,卖不出去要赔钱。”第一书记伊书华说,但如今,卖出的价格让他们都难以相信,比之前翻了5倍以上。

  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成为密云农业的方向。密云打出了“环湖粮、山区果、平原菜、水库鱼”的特色农产品招牌,并创立“密云农业”“蜂盛蜜匀”“密云水库鱼”等多个品牌。

  乡村美学留住珍贵乡愁

  上周末,金叵罗村迎来游客高峰,上千辆私家车整齐地停放在宽敞的停车场里。还未走近,就听见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村里有森林、花海、农田、山丘,茂盛的树冠洒下大片林荫,水塘的荷叶接连成片。三条不同方向的木质台阶直奔山顶,连接上半山处的由护网、木板、轮胎制成的廊道,还有吊床、秋千、蹦床等。孩子们聚在一起,在幼教老师的指导下体验磨豆浆、骑马、摸鱼、喂羊。

  这是密云区重点打造的田园综合体。它的故事要从9年前说起。

  金叵罗背倚水库、低丘围绕,土地平坦肥沃,出产的小米最出名,曾作为贡品直供皇家。村民世代农耕,算不上穷,但也绝不富裕。2012年,溪翁庄镇大力推进镇域内特色产业遍地开花,支持有潜力、有能力的村庄发展旅游产业。镇党委找到了在外经营旅游公司的伊书华,邀他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赶巧儿,那年春天村里樱桃滞销,他发动各种关系广而告之,邀不少城里朋友进村采摘。有人在村里逛了又逛,惊喜地说:“三十年前,我们老家跟这里一模一样,也有青山绿水、古树老院。”

  这让伊书华一下子悟出来了:乡村就该有乡村的样子!人们可凭这种珍贵而独特的美学,享受田园乐趣,寄托深重乡愁。

  当时,京郊的老牌民俗村已兴起多年,金叵罗的“旅游启蒙”显然晚了不少。然而从未经历过大规模开发、城镇化,恰成了它的后发优势。

  在密云城区开咖啡馆的梁晴,一眼就看上了这个原生态的村庄,想要租下两座百年老宅开民宿。伊书华和她加了微信,租房的事儿却不置可否,放着钱不挣,任老宅空置了一年多。

  用伊书华的话来说,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要时刻明白想要什么、保护什么、价值在哪儿,即使慢一点也不怕。

  “后来我才知道,伊书记一直通过朋友圈暗暗考察我呢。”眼前的梁晴不施脂粉,粗布蓝褂朴实又文艺。“时间长了,他觉得我这人跟金叵罗气场契合,有定力,能守住本心,才把房租给我。”

  梁晴没有辜负这份信任。推开木门,她的民宿小院繁花似锦,木石结构的老宅经重新装修,环境清雅,主体却未伤分毫。“民宿与村子互相滋养,相得益彰。”她说,民宿食堂的原材料由农场免费供应,从菜地到餐桌只有5分钟路程;来住宿的客人,也会推荐引流到农场去体验。吃的是田里刚摘的菜,住的是村里百年老宅,玩的是山林野地,这样的别致体验,为金叵罗增添了鲜明的辨识度,回头客来了一拨又一拨。

  今年“五一”假期,金叵罗村旅游收入达到了日均10万元,全村旅游产业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

  金叵罗何以制胜?“乡村要有乡村的样子。既不是完全呈现的真实乡村环境,也不是一味追求便利繁华而复刻出来的小城市,而应该是城乡的巧妙融合。”坐在开心农场的木桌旁,伊书华摇着草扇说。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