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一场黑土地的“增肥”之战 ——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推进耕地保护纪实(2)

时间:2021-05-17 14:18人气:来源: 中国农网

东北地区秸秆资源非常丰富。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区2019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2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3.2%;户均秸秆产量11.6吨,是全国平均水平2倍以上。

专家表示,东北地区冬季封冻早、气候寒冷漫长,不利秸秆腐熟,秸秆处理不仅自然难度大,而且成本高。与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一般需增加1-2遍秸秆粉碎作业,增施8-11公斤氮肥,农民负担明显增加。从在辽宁、内蒙古调研的玉米秸秆机械粉碎深翻还田看,每亩新增费用66元左右,超过每亩玉米净收入的15%以上,而且还需要大量配备普通农户没有的大马力拖拉机。

为此,农业农村部门向科技寻求支撑,搭建起秸秆利用协同创新平台。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内增设8名秸秆综合利用岗位科学家,推动四省区农业科学院和黑龙江农垦科学院组建“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协同创新联盟”,围绕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为东北地区秸秆综合利用开展全面技术服务和全程技术指导。

黑龙江农科院、吉林农科院构建了秸秆高效覆盖还田、深翻还田配套技术体系,制定了“一翻两免”轮耕轮作技术规程,在黑龙江全省推广;沈阳农业大学开展了秸秆炭基肥利用增效技术研究,可实现化肥减施10%左右,作物增产10%。

吉林榆树县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及相关农机企业组建了全国第一个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在全国首次开展玉米秸秆覆盖栽培技术高产竞赛活动,研发了关键机具,破解了东北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瓶颈问题,并制定了技术规范。

在北大荒,九三农垦晟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全面推广秸秆深翻还田技术。秋季玉米收获后,他们先用双轴灭茬机灭茬,然后进行翻地作业,翻埋深度达到30厘米以上。秸秆腐烂后转化为土壤有机质,实现了土地肥力增强,持续生产能力得到提升,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形成了良性循环。

通过秸秆深翻还田,合作社粮食单产稳步提升,2020年大豆、玉米、矮高粱亩产分别较上年增加18.15公斤、31.66公斤、9.06公斤;耕地有机质含量也由2015年的每公斤51.6克增长至53.2克。

合作社理事长介绍,最开始时大部分种植户不愿意,认为费时费力,还增加了成本。如今粮食产量提高了,品质也有了保障,能卖上好价钱,而且地力得到了恢复,化肥用量也减少了,种植户的利益不但没有受损,反而稳步提升,“现在我们是打心眼儿里认可了”。

当下,这场黑土地“保卫战”正在进行,通过深入实施秸秆还田等措施,东北地区已经完成了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的目标。“战斗”还在不断深入。2020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政策支持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保护性耕作成为东北地区适宜区域农业主流耕作技术;重点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少耕两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类型。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中国农网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