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奔走25万公里,扶危助困践行信仰

时间:2021-01-24 10:29人气: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奔走25万公里,扶危助困践行信仰

  

  ▲2018年春节期间,邹凌(左)在海拔4000多米的玉树地震灾区甘达村看望79岁的藏族老人尕旦增。

  受访者供图

  

 奔走25万公里,扶危助困践行信仰

  ▲3月5日,作为渔子溪村第一书记的邹凌(左一挥手者)正在给村民开动员大会。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江毅摄

 

 奔走25万公里,扶危助困践行信仰

 

  ▲2019年春节期间,邹凌团队在汶川地震震中的映秀镇渔子溪村举行“坝坝宴”,十余年来,邹凌和团队成员坚持每年春节都在渔子溪村度过,通过举办春节晚会、“坝坝宴”等形式,鼓舞人心,帮助群众走出灾难阴影。

  受访者供图

 

  53岁的邹凌,说话慢条斯理,一米八几的北方汉子,却给人一种很“安静”的感觉。他身边一直带着一双舍不得穿的鞋垫:白底、红花、绿叶,一看就是手工羌绣,左右分别绣着“好人”“平安”四个字。

  自从2009年春节,汶川地震震中的映秀镇渔子溪村94岁的高胜地大娘,把这双自己绣了半年的鞋垫交到邹凌手上,11年来它一直陪伴着邹凌这位民营企业家党员和他的团队,辗转25万公里,奔走于汶川、玉树、舟曲、鲁甸、芦山各灾区,扶危助困,传递党的声音。

  千里驰援

  当群众问这些操着外地口音的汉子从哪里来,胸前佩戴党徽的邹凌微笑着说:天津来的,党派来的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举国哀痛。身为退伍军人和党员、时任天津泰达蓝盾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的邹凌坐不住了,召集企业党员迅速组成救灾小分队。

  出发前,邹凌坦言,此去危险重重,绝不勉强。然而,公司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都以出差的名义,瞒着家人赶往灾区。

  邹凌至今还记得,2008年5月17日,他赶到渔子溪村时看到满目疮痍。这个村子就在震中映秀镇旁边的山坡上,24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人伤亡。脚下是余震不断的土地,眼前是残垣断壁的村庄、惊魂未定的村民。

  邹凌二话不说,拉着队伍就找到了渔子溪的村委会。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两个党支部的牌子竖在一起,所有党员在党旗上签字,佩戴好党徽。在废墟飘扬的党旗下,联合党支部向周围群众郑重宣誓:“有我在,不落下一个人”。

  宣誓的手还未放下,所有人泪水已夺眶而出。为给偏远山区的受灾群众送去食物,邹凌小分队每人都背着沉重的物资,许多地方连路都没有了,大家只能手足并用地爬行。在余震落石不断的山间,邹凌总是冲在最前面,连续奋战20多个日夜,即使晕倒在废墟,醒来依然如战士般转战各处。

  当有群众问这些操着外地口音的汉子从哪里来,胸前佩戴党徽的邹凌微笑着说:天津来的,党派来的。

  2009年除夕,大灾后的第一个春节。当时的渔子溪村,幸存下来的人们住进了救灾帐篷,但家没了,不少人的亲人连尸首都无法找到。每逢佳节倍思亲,渔子溪人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渔子溪村的山坡下,一座地震遇难者的公墓,成了人们寄托哀思的地方。

  作为联合党支部负责人之一的邹凌站在人群的最前面。村民的情绪让他感同身受:当年12岁时母亲去世,他的第一个春节也是这么难受,是村里人给自己过的年。

  邹凌掏出手机,给远方的哥哥打了个电话:往年除夕都是我给母亲磕头。今年除夕,我想给这里去世的亲人磕个头。

  放下电话,这位高大的北方汉子双膝落地,朝着公墓重重地磕了下去,全场哭声一片。这一头,深深地磕进了大家的心里。渔子溪村不少村民至今对此记忆犹新:看着这个大汉跪下的那一刻,我们真的感觉成了一家人。

  从那时开始,每一个除夕,邹凌都在渔子溪度过,组织村民排演节目,驱散阴霾。任何村民有了困难,邹凌都会全力帮助。这里已经成了邹凌的第二个家。

  记者随着他在村子里转悠时,10岁的刘美惠和马欣怡正好放学路过,“邹爷爷!”两个小朋友一脸惊喜地跑过来一头扎进邹凌怀里。

  “我刚到这里时,村里好多小孩都没出生,一晃眼他们都喊我爷爷了。”邹凌感慨地说。

  见到邹凌,今年90多岁的雷奶奶本来有些老花的眼睛突然放出光:“你又来了哇,怎么咳嗽了?是不是感冒了?”隔壁邻居告诉记者,老太太经常会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留下来,就等着下一次见到邹总的时候给他。

  2012年,邹凌接到渔子溪村曾经的老村主任马锡章的电话:老邹,我得了白血病,可能活不了多久啦,也不知咱俩还能见最后一面不?

  抗震救灾时,邹凌和老马住一个帐篷。老马一把年纪了,每天晚上围着村子转,提醒大家防火防盗。

  “这样的好人,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等死。”邹凌联系医疗专家连夜赶到村里,后来又专程把老马和家人接到天津进行治疗。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