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7800万亩耕地的新选择——“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观察之一

时间:2021-12-14 12:50人气:来源: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

  剑指现代农业,矢志三年倍增,破除发展藩篱……

  从今年起,我省决定大力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以下简称“三年倍增行动”),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优势特色产业效益、规模、产量、质量大幅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产业支撑,为全省7814万亩耕地找到了全面进军现代农业的新路径。

  当前,我省正处在由特色农业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和重要窗口期,优势特色产业的外部市场需求和内部提质增效动能持续强劲增长,实施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推动优势特色产业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势在必行、恰逢其时。

  自即日起,本报推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观察系列报道,就我省实施三年倍增计划第一年中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绩、总结的经验等方面进行梳理,以飨读者。

  立足丝路,直面寒旱,剑指现代农业

  全省年平均气温8.2℃,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

  一支温度计,一台墒情仪,就能测量出甘肃“寒旱”的现实。

  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抗旱抗寒的植物品种,到现代利用以色列滴灌技术进行种植栽培,就如一把标尺,丈量着陇原大地与“寒旱”斗争的历史长度。

  在人们的印象中,我省农业区域被分为沿黄农业产业带、河西走廊农产品主产区、陇东农产品主产区、中部重点旱作农业区、陇南及天水南部山地特色农业区、甘南及祁连山等高寒牧区。

  前四个,被“干旱”定义;最后一个,透着“冷寒”二字,全省农业总面积的95%以上均处“寒旱”之列。古往今来,从高寒山区的牧业到河西走廊的戈壁生态农业,都是甘肃人民在丝绸之路上与“寒旱”气候斗争发展的生动写照。

  寒旱,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在于如何持剑。

  2019年,“十三五”即将收官之际。省委省政府果断提出,立足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发生少、工业污染小等自然资源禀赋和多样的生态环境特征,挖掘甘肃高寒干旱特色农业所蕴含的“绿色有机”特质,充分集成现代技术手段,发挥资源潜力走出一条具有“现代”方向引领、“丝路”时空定位、“寒旱”内在特质、“甘味”知名品牌的新时代农业发展路子,加快推进全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高质量发展。

  至此,“寒旱依旧”的甘肃农业,将挣脱现实的羁绊,升华与“寒旱”的交戈,改写历史的宿命。

  由执戈相向,到止戈为“伍”,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这一“反弹琵琶”之举,是基于现实考量的。

  从地理位置上看,甘肃与西向的中西亚、中东欧等国家(地区)在农产品品种、技术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与南向的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地区)在产品、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从发展条件上看,甘肃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长期与“寒旱”气候的斗争史,由于长期受寒冷和干旱环境的胁迫,省内动植物资源具有广泛的抗寒耐旱遗传特性,有大量适宜寒旱气候条件的特色优势品种。

  从智力支持上看,有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门从事高寒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重大工程研究,还有兰州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开展相关研究。

  从基础支撑上看,多年发展旱作农业,甘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最大的蔬菜、花卉制种基地,最大的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最大的高原夏菜生产集散基地,最重要的牛羊肉和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

  衡短论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对甘肃而言,已是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总抓手”“帅字旗”和“主旋律”。

  号清脉搏,依穴施针,矢志三年倍增

  围绕着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这根“指挥棒”,我省高处“布局”,细处“落子”,在“牛羊菜果蔬药”等特色产业上抢布了一个又一个活“眼”。

  几年来,我省拉开架势构建起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新型产业扶贫体系,全省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深刻调整,种养规模迅速扩大,产量产值快速增加,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不仅对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也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郑重决策,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以此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抓手,着力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培园区、创品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续提升特色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力争通过三年实现翻番。

  在三年倍增的总基调下,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效益将无限溢出——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