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对话马晓河: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三农有怎样的密切联系?(2)

时间:2022-01-17 16:50人气:来源: 农民日报

除了人均GNI这个众所周知的指标外,与此紧密相关的几个结构变量也要达到一定水准,这是可以寻找和总结出国际经验值的。具体而言就是,经济体的最终消费率应达到70%以上、城市化率70%以上,服务业比重达60%。另外影响消费、创新、社会进步的中产阶级也应达到一个相应比例,以美国、日本、韩国的经验看,进入发达的高收入国家,中产阶级的自我认同度应达到60%。达到了“两个70%和两个60%”,代表该经济体具备跨越能力,经济、社会和制度形态都发生了标志性的结构性变化。


03、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中等跨越的重大风险


主持人:您认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实现结构转型,两者之间的关系肯定是非常复杂的,请您简要谈谈。


马晓河:“中等收入陷阱”实质上是一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结构转型问题。


在经济实际运行中,经济增长动力来源既有规模因素,比如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规模都以相同速度增长了,由此带来了经济增长,同时也有结构变动因素,比如,从中高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跨越过程中,在需求侧表现为,在临近高收入阶段门槛时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开始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开始下降;在供给侧表现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由以工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以资本技术型产业为主。长期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结构变动获得。


再看社会结构。社会结构不同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也不同。例如,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传统社会结构,工业和服务业比重不会太高,经济增长也不会太快。相比之下,一个以城市人口为主的现代市民化社会结构,工业特别是服务业比重会很高,经济增长也较快。向高收入跨越过程中,人口会大量向城市集聚,由此带来市民化社会的形成,中产阶层迅速成长带来了橄榄型社会的形成。那么,这些转型如果成功,将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的高收入国家行列。


主持人:从我国现状分析,经济结构转型有什么样的特点,要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


马晓河:中国现在面临的转型困境有,从国际环境来看,欧美发达国家中高端产业对我们造成“挤压”,发展中国家中低端产业对我们形成了“供给替代”,中国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遇到了空前的挑战。


面对挑战,我们有两条战略途径可供选择,一个是调整国内需求结构,培育有潜在活力的国内消费市场,实现从外需导向型向内需导向型的转换。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实现产业发展高端化,提高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产业依靠“两头在外”,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这种产业发展方式在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后,会遇到国际市场需求的强烈约束,那么就对我们提出了改变原有方式、走产业高端化道路的要求。依靠技术引进和跟踪模仿是难以实现产业高端化的,产业高端化只能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提高原始创新和前沿性技术产生,还要依靠体制和政策引导。


主持人:您提到在结构转型过程中,农业农村发展都占据关键位置,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我国实现中等收入跨越的重大风险,为什么?


马晓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对于我国而言,农业现代化、农村投资和消费增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乡村治理等都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体制制度结构转型密切相关,因此,在“惊险一跳”时期,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将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大风险。此时,必须从战略高度解决三农问题,抓住我国实现中等跨越的最佳机会。


比如经济结构转型,到了最后跨进20%的临界区域,消费率上升,投资率下降,需求结构中消费要上去,让消费引领经济。此时面临一个问题,农民收入如果上不去,消费上不来,那么整个社会的消费就上不去。在由消费支撑净经济增长的作用里,农民是一个大块。


再有就是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有两大指标,市民化社会和橄榄型社会结构。发达国家2020年城市人口占比都在80%以上,东亚国家比重更高,日本91%以上,韩国82%以上。因为东亚人多,资源稀缺,属于紧凑型城市化,或者叫密集型城镇化。中国面对的问题是,能不能在这20%区间内完成城市化建设,构建一个市民化社会结构。另外,橄榄型社会结构比较稳定,我国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怎么建立?这里又涉及到农民,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5亿农民里有大量低收入者。两个社会结构都建立起来,就稳定了,不容易滑落了。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