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专家:“乡村网红”让乡村振兴有了更多可能

时间:2022-07-12 21:47人气:来源: 中国文化报

乘着5G时代的技术东风,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历史阶段,“乡村网红”以其清新的面貌进入公众视野,展示了乡村生活的丰富与美好,映照着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自信与精神追求,体现了文化力量为乡村振兴带来的无限可能。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纳入“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将其作为新时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建设的重要举措。“这既是数字技术向乡村建设纵向延伸的必然结果,又是乡村文化传播的一次结构性转型,实现了乡村文化叙述由他者向自者的转向。”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雷霆认为,“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利用数字赋能乡村经济,能有效激活乡村文旅资源,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变现。“乡村网红”培育应紧扣乡村文化特色,立足于现象级与专业化的内容打造,兼顾个性化的内容挖掘。

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符湘林观察到,“乡村网红”中有不少文化能人。在“带货”的同时,他们更能带动公共服务、带动乡村旅游,通过展现一地的文化风貌,增加文化带给各类产品的高附加值,让乡村文化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亮点和名片。

“‘乡村网红’的涌现是乡村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其意义更多体现在城乡协同发展上,环环相扣,逐层推进,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力。”符湘林认为,中国广袤乡村各有不同,民俗千姿百态,这本身就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库。“乡村网红”有助于积淀更加浓厚的文化内涵,让文化基因传承更加有力。同时,文化与当地各类产业有机结合,互为支撑,将塑造更有辨识度的乡村品牌,吸引更多能人和年轻群体加入进来,产生新的活力。

培育优秀“乡村网红”,推介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前景广阔。在彭雷霆看来,这项工程需以社会效益优先,应避免传播内容低俗化、文化空壳化、过度商业化,而通过持续输出优质内容促进乡村文化认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短缺的时代,‘乡村网红’还应坚持互联网思维,以技术为支撑、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以内容打造为重心,明晰内容主题定位,形成独特视角,建立‘乡村网红’内容品牌。”彭雷霆建议,“乡村网红”要勇于充当乡村文化的“中间人”,作为新型乡村文化的叙述者、传播者,以其影响力引导大众对乡土文化的感知,引领乡土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向,带动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文化的纵向传承,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横向传递。

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文化馆首席专家王全吉立足文化馆在新时期的作为,提出在未来“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实施过程中,各级文化馆要发挥组织体系化的优势,扎根乡间,走进群众,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组织开展新媒体运营的培训,普及短视频策划、拍摄等方面知识,扩大“乡村网红”培育的覆盖面,激发乡村群众短视频创作的热情。

王全吉认为,一方面要发挥文化馆文艺辅导的优势,将“乡村网红”培育与全民艺术普及有机结合,深入了解乡村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开展精准化的文化艺术培训,在提高乡村群众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努力提升“乡村网红”的文化品质、审美品位。

另一方面,各级文化馆要将“乡村网红”培育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有机结合,以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契机,鼓励乡村群众运用新媒体,以短视频形式展示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在扩大民间文化艺术互联网传播,提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社会影响力的同时,让有绝活的群众突显出来,为短视频等媒介内容赋予更加鲜明独特的个性、鲜活生动的形象,扩大“乡村网红”的覆盖面。

此外,王全吉还建议,将“乡村网红”培育与文化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善于发现乡村新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的人才,逐渐培育一批懂文化、爱分享的优秀“乡村网红”,充实到基层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中。发挥“乡村网红”的网络影响力,使其成为乡村艺术普及的带头人、乡村旅游资源的推荐官、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中国文化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本类导航